台灣的雨量豐沛,卻也是缺水最嚴重的國家之一。
當城市的規模愈來愈大,大雨淹水的情形也愈來愈嚴重,過去以「整治排水」作為防洪的手段也總是失靈,排水溝的興建速度永遠趕不上雨量的增加。
雨水是珍貴的自然資源,以「排水」作為整治手段的觀念已經過時,因為當水泥鋪面和建築物不斷的擴大之後,排水溝不可能無限制的擴大。
將雨水導入地下涵養,甚至積極的收集保存,不但能達到利用的功能,更能積少成多,達成防洪的目的。
「台灣綠屋頂暨立體綠化協會」副理事長廖朝軒等人編譯「日本雨水工作小組」著作的「把雨水留下來–雨水利用百寶箱」一書,提供了許多雨水利用的奇思妙想,生動有趣。
當許多社區開始建立「雨撲滿」的同時,也許有人會覺得杯水車薪,但是只要認同觀念而化為行動,就能達到積沙成塔的力量,開始改變環境。
綠屋頂的推行,除了美觀、降溫及生態跳島等功能之外,「收集雨水、阻滯雨水進入排水溝」也是重要的功能。
到處可見將人行步道磚改為「環保透水磚」的工程進行,政府似乎也開始重視雨水的價值。可惜的是,為了避免車輛輾壓而變形,絕大多數的環保透水磚底層都會以水泥打底,只有環保之名而沒有透水的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