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霧山椒魚復育棲地營造 -- 手作步道。

 

      觀霧山椒魚復育棲地營造工作,從96年開始進行,至今進入第8年,棲地已經成為蓊鬱的森林。

 

觀霧山椒魚復育棲地營造 -- 手作步道。

 

      與復育前的情況比對,形成強烈的對比。

      這個以火燒跡地所進行的復育棲地,營造前為佈滿芒草的二葉松林地,要以自然演替成為森林預估至少60-80年以上,當時向林務局申請撥用土地時還曾經被質疑說是不可能的任務。

觀霧山椒魚復育棲地營造 -- 手作步道。

 

      在當時的觀霧管理站主任邱清安(現為中興大學老師)的帶領下,歷經8年的努力,豐富的生態已經成為觀霧地區重要的環境教育場域。

觀霧山椒魚復育棲地營造 -- 手作步道。

      100年開始進行的「觀霧山椒魚復育棲地營造工作假期」,每年邀集義務解說員進行三梯次的營造工作,原生植物的種植已經超乎預估的成效,今年的第一梯次工作假期的主軸設定為「手作步道」。

      棲地營造的過程中,步道的石片是依照地形擺置,較為接近自然,然而營造棲地肩負重要的「環境教育」功能,每個假日都會定期舉辦棲地解說,在帶領民眾進入解說時原有步道容易因為濕滑而發生危險,平時工作人員進入維護及研究時也常常是提心吊膽。

 

觀霧山椒魚復育棲地營造 -- 手作步道。

 

      今年邀請太魯閣國家公園的步道志工陳理德先生來為我們指導「手作步道」的操作方法。阿德是雪霸義務解說員琬瑜的先生,全家人也經常參與棲地營造的工作。

觀霧山椒魚復育棲地營造 -- 手作步道。

  

      阿德的步道經驗豐富,為我們示範各種工具的操作要領及工作安全的要求。

 

觀霧山椒魚復育棲地營造 -- 手作步道。

 

      原本在棲地內的步道是順著現地的地形舖設,表面跟著地形傾斜,只要一下雨或有露水時就會很滑,危機四伏,石片也容易鬆動搖晃,帶領遊客進入棲地進行環境教育解說時常常會擔心有遊客滑倒受傷。

 

觀霧山椒魚復育棲地營造 -- 手作步道。

 

      手做步道在工作前先進行基地調查,找到有急迫改善需求的路段優先處理,依據現場的條件設計路線及施工方法。

 

觀霧山椒魚復育棲地營造 -- 手作步道。

 

      整理步道前應將表面的樹葉、腐植土等有機質撥開,聚集成堆,做為完工後復原的預備。

觀霧山椒魚復育棲地營造 -- 手作步道。

 

      撬起原來的石片,較大的石片運用槓桿原理撬起。

觀霧山椒魚復育棲地營造 -- 手作步道。

 

      將石片排列,確實夯實穩固,填入的土壤不可含有大量的有機質,以免有機質分解後容易崩塌。

 

觀霧山椒魚復育棲地營造 -- 手作步道。

 

      石片調整為向內傾斜的角度,以減少滑倒,並考量步幅的距離及坡度,增加安全性。

 

觀霧山椒魚復育棲地營造 -- 手作步道。

 

      良好的步道系統還需具有導流的功能,設置減少雨水造成的沖蝕溝,減緩水土的流失速度。

      石階鋪設的石片也不是鋪設平整,而是有偏斜的角度,將雨水導流。

      大石片的間隙及兩側都要加入小石片,減緩雨水往下沖蝕的速度,可以延長步道的壽命。

 

觀霧山椒魚復育棲地營造 -- 手作步道。

 

      經過大家的改造後,成為安全而穩固的步道系統。

 

觀霧山椒魚復育棲地營造 -- 手作步道。

 

      容易滑動的邊坡以樹枝、石片等物進行補強基礎。

觀霧山椒魚復育棲地營造 -- 手作步道。

 

      邊坡植草,將邊坡的土壤抓住,減少土壤的流失。

觀霧山椒魚復育棲地營造 -- 手作步道。

 

      我們還整理出一條預備的步道,等到七月的第二梯次工作假期再繼續努力。

 

觀霧山椒魚復育棲地營造 -- 手作步道。

 

      今天步道組的志工完成了好幾段的手作步道,其中也包含了一段陡峭的斜坡步道。

 

觀霧山椒魚復育棲地營造 -- 手作步道。

 

      藍山在「觀霧山椒魚復育棲地營造工作假期」負責的是植栽組,參與手作步道的機會不多,只有體驗過一小段手作步道,其實我也很手癢ㄟ,很想也去做步道。 

      下次繼續努力。

 

觀霧山椒魚復育棲地營造 -- 手作步道。

 

0